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人物|给新农人讲课的人

河北新闻网 2024-04-11 07:59:06
语音播报
  • 分享
  • 人物|给新农人讲课的人

    【阅读提示】

    春回大地,农事正忙,在大田里、果园里、菜园里,活跃着一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近几年,他们的工作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他们的学生中,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多。技术讲授从村委会里“上大课”,转向田间地头“一对一”,还把更多农技“绑在”农机上高效推广。他们的服务内容也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遍布整个农业产业链条。

    近日,记者跟随三位获评第二届全省“最美农技员”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下乡,了解这些给新农人讲课的人,以及他们正在见证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4月1日,石家庄市鹿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杜永华(右)在指导当地蔬菜种植户学习架豆管理技术。 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摄

    从“上大课”到“一对一”

    “杜老师,我家新种的架豆叶子怎么发黄了,您有空来看看不?”

    4月1日上午9点,石家庄鹿泉区黄壁庄镇东升村,村民郄志红一个电话,就把鹿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杜永华叫来了。

    这是一个月来,杜永华第8次到黄壁庄镇做技术指导。

    杜永华今年51岁,从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已经20多年。

    “过去下乡做技术推广,通常是到村委会‘上大课’,听课的都是小农户,大家种植品种不一样。讲葡萄管理,种西红柿的农户就觉得和自己不相干,弄不好就睡着了。”杜永华说。

    而如今,土地流转面积逐年递增,职业农民队伍逐渐壮大,杜永华也从在村委会给小农户“上大课”,转向了到田间地头给种植大户上“一对一”辅导。郄志红就是这种遇到困难就赶紧找“杜老师”的种植大户。

    “农民种地看邻家,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很强,我们带出一个‘好学生’,就能吸引很多农户跟着学。”杜永华的农民学生中,种植大户越来越多,他们年龄一般在四五十岁,学历在高中以上,大部分参加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这些新农人,是杜永华农技推广的好抓手。

    4月2日,高碑店,河北雨田时和年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

    总经理雷文清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正值小麦生长期,打电话的都是预约麦田浇水、施肥等农事服务的农户。

    雷文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如此受农户欢迎,是因为背后有高人指点。52岁的高碑店市农业技术综合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时星,正是他聘请的技术指导专家。

    长期以来,时星注意到,农业新技术教给小农户后,实操环节常常做不对,导致技术落地难。

    “拿给玉米打药来说,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安全防护注意事项年年讲,田间管理的‘明白纸’年年发,可早些年,还是总有农户农药中毒进医院。”时星说。

    技术推广卡在农户这儿,怎么办?2016年,时星找到农资经销商雷文清做“二传手”,“游说”他把业务从农资扩展到农业社会化服务。

    “精量化播种、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病虫害精准防治,如今这些田间管理技术,我们教给老雷,老雷给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服务时,标准化的技术自然就落地了。”时星说。

    如今,雷文清的农机服务面积从最初的两三万亩,增长到如今的20多万亩。而农户喷药中毒、农药施用过量造成药害等情况,再没有发生过。

    时星管这个办法叫“把农技‘绑在’农机上”。

    3月27日,高碑店市农业技术综合推广中心运营的公众号“督亢农业”,发布了一篇文章——《高碑店市当前小麦苗情分析及近期管理建议》。

    文章中有大量小麦生长情况统计数据、气象数据。这些数据,大多不是人工实地采集,而是来自高碑店十个小麦、玉米苗情墒情定点监测站加装的“物联网智慧助手”。

    时星打开手机上的监测站管理终端,查询离中心15公里的方官镇监测站的实时情况,监测站四周的麦田场景立刻被调出呈现在屏幕上,还可以360°查看。当地实时的气象数据,在手机上一览无余。被监测站捕虫灯捕获的害虫,通过管理终端,可以一键AI识别。

    时星把文章转发到当地十几个农技推广群,接着群里的村干部们再转发到本村村民联络群,轻点手机,农业资讯可迅速传到全市农民手机上。

    “运用物联网技术做农业监测和调查,通过互联网渠道传播农技知识和资讯,新技术甚至已经让农技推广从人的‘一对一’,‘进化’到了数据的‘一对一’。”时星说。

    4月2日,高碑店市农业技术综合推广中心主任时星(左)与当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商交流农机的使用效果。 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摄

    从产中服务到产前产后全流程

    4月1日上午,从东升村的蔬菜大棚出来,杜永华直奔大田地里,村里的中草药种植户正在那等他。

    今年,东升村新引种了三百多亩的中药材防风和丹参,种根已经种到地里,要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促发芽。

    此次杜永华要做的技术指导属于产中服务,但产前阶段,在东升村种什么中草药、去哪里选种、种根品质鉴定等各个环节,杜永华已经提前介入。

    “东升村地处滹沱河河滩地带,沙质土壤,很适合防风、丹参种植。”杜永华算过账,种玉米、小麦,一亩地年净收益只有800元左右,而种防风、丹参,年净收益5000元以上,能切实给农民增收。

    前些年,产前服务并不是杜永华工作的重点,他做得更多的是产中技术服务。近年来,杜永华发现基层有许多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他们正是农技人员对接产前服务的好帮手。

    东升村3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农业职业经理人韩肖肖就是其中之一。“过去我们没有中药材种植经验,杜老师懂技术,我们就有了能商量、能出主意的人。他帮助我们坚定信心,还让我们少走弯路。”韩肖肖说。

    产中服务阶段,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考虑的,也不再只是技术本身。

    4月1日下午,鹿泉区鹿岭生态园。园区进口处几棵桃树层次分明,枝条舒展,已经萌出新芽,绽开了粉嫩的花朵。

    “这是杜老师示范新修剪技术时亲自剪的,这项技术能给我们节省十几万元的人工成本。”鹿岭生态园负责人张燕英说。

    杜永华推广的这项新技术,名为轻简化整形技术。杜永华称其为“傻瓜技术”,因为一棵果树只需要围绕中心干锯上几锯,哪怕是没有修剪经验的农村妇女也一学就会。

    将整形技术化繁为简,主要目的是节本降耗,解决鹿岭生态园招工难、人工成本高的痛点。

    “技术化繁为简的背后,是我们服务理念的转变,从单纯推广技术,变为将技术与管理统筹考虑,形成适应园区发展的配套体系,帮助种植户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杜永华说。

    鹿岭生态园种植了核桃、苹果、樱桃、梨、桃等1300多亩果树,每年仅修剪就要招五六十人,人工支出占总成本70%以上。

    而老修剪工大多已六七十岁,上树困难,青壮年外出打工,修剪工越来越难招。

    新技术实现了“有效控旺”,即控制果树顶端优势,使其转向均衡生长。几年来,鹿岭生态园的核桃树从6米降低到4米,苹果树从4.5米降低到3米,1个人就能给20多亩果树修剪,大大缩短了作业时间。

    基层农技服务还从产中延伸到了产后。

    4月2日下午,定州市张家庄村,丁绿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3℃的恒温冷库里,散发出阵阵韭菜香。

    与菜市场的散装韭菜不同,这里的韭菜装在礼盒包装箱和透明保鲜袋里,箱子、袋子上都贴着丁绿的商标、可爱的韭菜卡通形象“小韭哥”,还有可追溯产地的二维码和绿色食品标识。

    丁绿韭菜要做品牌化销售的想法,出自定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淑芹。

    “为了给韭菜设计品牌包装,去年我和设计人员、合作社在微信里讨论了很多次。”刘淑芹说,包装图片换了多个版本,二维码放哪里都要反复讨论。

    定州有多年种植韭菜的历史,但很长一段时间,只有规模,品牌效益不高,菜农利润很薄。

    “定州韭菜一定要走品牌化之路,做高端设施蔬菜,提升附加值。”刘淑芹为此一直在想办法。

    2019年,刘淑芹建议蔬菜种植大户、丁绿合作社负责人张会永,把种植重点转到韭菜上,还专门为合作社筛选了6个优良韭菜品种。

    从那时起,刘淑芹除了农技推广员,还多了一个角色,品牌营销策划师。

    在刘淑芹的帮助和推动下,2020年,丁绿合作社申请下“定州韭菜”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权,2022年,丁绿韭菜成功被认定为“绿色食品”。

    如今,丁绿合作社已经是定州韭菜的核心生产销售单位,种植韭菜300多亩,实现韭菜周年生产、周年上市,与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的大型商超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发货价是普通韭菜的一倍以上。

    4月2日,定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淑芹(右)与当地的韭菜种植大户交流韭菜新品种的引种计划。 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摄

    从“学生变”到“老师变”

    3月28日,高碑店市2024年度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会上,近300名学员中,出现了17张年轻的90后、00后新面孔,他们是该市去年选聘的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将在高碑店从事3年的基层服务。

    “来参加培训的农业职业经理人逐渐年轻化,专业技术和接受能力都更强了。”作为培训导师之一的时星,能感受到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技术交流的专业性越来越强。

    针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的需求,培训的课程内容也做了扩展延伸,从单纯的技术培训,转向管理培训。

    培训增加的专题,涉及农业前瞻技术研究、财务、政策、法律、经营多个方面。

    “小农户短板在技术,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短板在管理。”时星说,因此培训的目标定位,就是全面提升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

    学员们的需求在扩展,能力在提升,也给基层农技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成为多面手,做农作物甚至农业农村工作的“全科医生”。

    韩肖肖在和杜永华的交流中发现,“杜老师好像什么都懂,问不住他”。

    之所以“问不住”,不仅是因为杜永华有20多年大田作物、林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技术指导经验,更是因为每次碰到引进的新技术,杜永华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一年当徒弟,两年当师傅”。杜永华下乡常年骑的电动车,坏了修,修不了换,已经是第7辆,每年电动车都要跑12000公里以上。

    而且,基层农技人员的对外学习交流也在加强。

    最近,刘淑芹给丁绿合作社推荐的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韭菜新品种韭宝,马上就要播种。

    “过去主要是市内交流、省内交流,每次开会、培训碰到的都是老面孔。这几年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省外的农业科研院所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刘淑芹翻翻朋友圈,其中有很多来自全国的农业专家好友。

    丁绿合作社能拿下“绿色食品”认证,刘淑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取经学来的“日晒高温覆膜”物理防控新技术功不可没。

    这一技术是将一层塑料膜覆盖在韭菜上,待膜内土壤5厘米深处的温度达到40℃以上,且持续超过3小时,就能烫死虫害韭蛆的卵、幼虫、蛹等,一亩地因此可节省药物、人工成本1000元以上。

    杜永华、时星、刘淑芹,都是2020年省农业农村厅授予的全省第二届“最美农技员”,三位70后基层农技推广教师,都惦记着同一件事: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高学历年轻人加入基层农技服务队伍。现阶段,他们的同事中,80后少,90后更少,队伍年龄结构很不均衡。

    “现代农业越来越‘高大上’,智慧农机上加载了北斗定位系统,田间管理监测用上了物联网和AI技术,农业数字化发展中,年轻人加入,一定能有所作为。”时星说。(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主任会议
    视频直播
    回放|“匠呈理想生活 美好如期兑现”花海十二城邻里步行街招商启动会

    回放|"河北省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直播结束丨杏花映长城·杏韵金山岭——金山岭长城第十二届杏花节
    热门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