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点关注

“三维”协同系统推进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河北新闻网 2023-02-16 11:17:54
语音播报
  • 分享
  • “三维”协同系统推进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时代赋予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历史使命。作为立德树人主渠道,课程承载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重任。地方高校肩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责任,遵循大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规律,统筹协同党委和管理部门、院系、教师“三维”,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

    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

    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课程思政育人涉及各种利益主体、不同层次单位部门、各种资源和平台。新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内涵发展背景下,针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等,迫切需要全局谋划、系统规划,构建地方高校课程协同育人共同体。

    落实主体责任。设立学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在党委领导下,以教务处和二级院系为主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二级院系、教研室、基层各级党组织、教师、思政工作者等主体优势,借助本科教育教学大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等,围绕育人目标,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协同共进的工作机制。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建设,启动教师培训工程,推进构建“三全育人”“十大体系”,打造“五育并举”格局,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等,构建良好课程思政协同机制,营造浓厚育人氛围。

    融入全局规划。统合新学科建设、专业认证和教育部各类评估要求,顶层谋划、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制定学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发展规划与方案,将课程思政要求贯穿于学校“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统筹协调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借助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课程思政示范课说课展示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搭建红色文化研究教育中心和平台,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推动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思政工作格局,生成可借鉴经验做法、高质量研究成果和示范辐射效应。

    强化协同保障。组织集体研讨和专家学者科学论证,出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和建设实施方案》等,建立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政策制度;加大对各类课程体系建设、育人资源建设、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围绕提升课程育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课程育人软硬件资源建设;在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形成学校党委领导、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教研室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制度,推进形成目标协同、合作互补、保障有力的课程思政育人保障机制。

    凸显价值塑造,打造专业思政育人抓手

    结合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大学生特点,地方高校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着力培育职业理念与敬业精神,将地方和校本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的思政实践育人抓手势在必行。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和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资源建设和交流研讨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和考核等各环节。引导教师结合不同专业需求与特点,挖掘知识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元素,将西柏坡精神、塞罕坝精神、抗疫精神等身边鲜活素材巧妙融入课程育人过程,重组知识模块,推进由“知识点——思政点”,到多点形成“思政线”,到多条“思政线”形成“思政面”的转变,促进课程思政与专业理论深度融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筑牢课堂育人阵地。

    强化职业理念与敬业精神培育,彰显专业实践课程思政育人特色。以大学生素质养成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增加实践学分与自选课比例,打造专业实践教学模块、构建主题式社会实践课程、开发人际互动隐性课程等,将职业伦理标准、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价值观教育目标和内容,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环境,强化职业认同与社会责任,引导大学生从理论自在走向行动自觉;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围绕应用人才需求,建立产业发展研究院,基于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科技合作服务和产业集聚培育“三位一体”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丰富充实课程实践、科技创新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环节,汲取校企协同经验开发模块化课程,着重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相长促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在潜移默化中铸就大学生职业精神底色。

    强化地方和校本文化引领,凝练特色专业思政育人模式。积极营造文明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定期组织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宣扬主流文化与价值观,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校史、校园场馆等课程育人资源,引导教师与学生在工作与学习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特色教育研究中心与教育场馆为依托,大力传承地方红色基因、弘扬校本特色文化,探索构建“红色教育+专业教育+职业发展导向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红色精神”融入课程、“特色高地”助推专业育人课程与专业协同育人新模式;发挥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优势,容纳吸收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等优秀文化,大力培育和推广“名师工作室”,探索新型“师徒制”教学模式,将职业生涯与学业发展规划相融合,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

    提升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强化课程思政育人队伍

    发挥课程协同育人作用,要遵循课程育人的科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党政管理和教师队伍。

    增强党政管理队伍课程协同育人意识与能力。依托理论自习室、道德大讲堂、特色教育馆、党员学习室等,不断提升学校理论中心组和干部党员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素养,转变重管理轻服务、重智育轻德育观念,强化课程育人主渠道意识,推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理念深入人心;细化责任部门课程育人任务清单,强化党政管理人员育人意识。明确各单位和部门职责范围,将协同育人目标具体化,权责明确、分工协同促进课程思政各项任务举措落实;将课程育人成效纳入干部员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推进课程育人意识与能力持续提升。在干部周报、旬评和年终述职、教职员工年终考核和评优评先中突出育人工作要求,为构建思政、专业、通识课全课程育人、第一二三课堂全过程育人、教师与干部管理思政工作者全员育人的协同育人大格局,提供坚实领导和组织保障。

    大力提升专任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对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选拔、培养、发展和考核教师;强化教师集体教研活动,加强示范课建设与引领,构筑多学科教学交流学习平台,协同专业人才培养共性与育人实践个性,统筹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运用线上线下丰富教师教育资源,制定教师教学发展培训规划,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坊,在组织思政课程案例和挖掘课程思政素材中,协同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理念和步伐,引领推动教师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民族复兴的理想责任有机融入课程;引进外来专家学者,鼓励校内专业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从事课程育人,形成名师领航、骨干教师远航、年轻教师启航系列培训交流项目,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充满活力的课程协同育人教师梯队,引导教师自觉发掘与转化具有地方人才培养、校本文化特色的课程育人资源,站稳课程育人主阵地,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者和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应对新时代新要求,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大力统合课程育人要素和资源,着力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全力提升课程育人意识能力,合力筑牢课程思政育人主阵地,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吴春霞系沧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组织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苏琳

    下一篇: 思想纵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视频直播
    回放|“启航新征程 幸福中国年”—“放飞冀艺”2023年河北省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回放|“放飞冀艺”——欢天喜地闹元宵 河北省群众文艺晚会

    回放|“冀房有约”第64期
    热门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