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韵千年——河北四大名窑之旅

河北旅游杂志 2022-05-05 16:17:52
语音播报
  • 分享
  • “器”韵千年——河北四大名窑之旅

    ■执行/安春华

    陶瓷是水与火的艺术。在燕赵大地,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制陶技术,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河北发展出了邢、定、磁州、井陉四大古窑。邢窑创烧白瓷,类银类雪;定窑脱胎于邢窑,成为宋代五大官窑之一;磁州窑虽为民窑,却独具风格,最受百姓喜爱;井陉窑一度“藏在深闺人未识”,其从北朝至清代从未断烧,也是一个奇迹……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今天,古窑址及依托窑址建起的博物馆、艺术街区、大师工坊等,已越来越吸引游客,成为新晋热门目的地。看唐宋土层中那些隐藏的奇观,看灯光下一件件古瓷闪烁着恒久的光泽,看千年窑火不熄,看一坨泥巴如何在自己手上成为独一无二的美物……河北名窑之旅,既有欣赏,也有体验。收获的是美,感受的是精神的富足。

    202204-42.jpg

    邢窑  白瓷绝技 形意之美


    ■文/徐东坡   ■图片由景区提供

    到邢台内丘县旅游,强烈建议您去中国邢窑博物馆和邢窑遗址博物馆看一看。这两座展馆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邢窑文化的魅力和邢瓷的神韵之美。

    古城内丘繁华的邢瓷大街上,一南一北,一圆一方坐落着两座造型独特的展馆,北侧为中国邢窑博物馆,南侧是邢窑遗址博物馆。

    内丘是历史久远的燕赵腹地,神医扁鹊长期在此定居,广收门徒,传道授业,终成华夏医祖,逝后葬于当地的鹊山,留下了全国最大的扁鹊庙群。内丘还有著名的牛王庙古戏台、古朴率真的木刻版画、特色美食炒肉挂汁,它们和邢窑文化一起,构成了内丘县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说起邢窑,它是世界陶瓷史上第一次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白瓷的古窑口。内丘县在唐代隶属邢州管辖,是邢瓷的主要产区。在中国瓷器早期的烧造中,对釉色追求是从深到浅的过程。魏晋时期,白瓷略泛青色,直到邢窑出现,匠人们对胎、釉里的杂质与铁含量加以有效控制,白瓷烧制技艺才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并有了“南青北白”之说。茶圣陆羽盛赞邢窑“类银”“类雪”。邢窑大量生产的碗、盘、壶、杯等白瓷,极大地推动了唐代的饮茶之风,唐代《国史补》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而邢窑出土白瓷中带“盈”字款的器皿,为当时的皇家御用。

    走近中国邢窑博物馆,参观者无不为它独特的造型设计而由衷赞叹。展馆主体是七个大小不一的碗状建筑物,高低差落,排列精巧,显示出古代邢窑器物的优雅姿态。当地人说,邢窑博物馆以圆形为主要设计元素,是出于“圆”是邢瓷最常见的形式,寓意着圆满吉祥,和谐如意。七个碗状的空间,两个“大碗”是主展厅,序厅顶部设计巧妙借助了唐代邢窑白瓷“盈”字款的含义,象征为“贡窑”和“官窑”,展厅分层设有圆弧型展台,精致的古窑炉模型和窑工劳动场面雕塑,生动展示了邢窑的历史脉络与烧制过程。其他五个碗状空间是辅助建筑,兼有采光的效果。

    202204-43.jpg

    这是国内首家以邢窑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分序厅、公共区域互动区、临展厅和两个基本陈列厅,2020年8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收藏的三大“镇馆之宝”不得不看,首先是唐代“翰林款”白釉罐。它是典型的盛唐白瓷实物,为翰林院定制烧造的瓷器,质坚色白,外型典雅,釉色莹润,代表着唐代制瓷的最高水平。还有一件黄釉印花鸳鸯系扁壶,1985年5月出土于内丘城区窑址,你看它宽唇扁嘴,外形椭圆,古朴可爱,通体施的黄釉细腻光亮,从器型、图案、纹饰、工艺来欣赏,可以明显感受到外来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最后一件白釉黑彩鹅柄三足炉,极其罕见,鹅的头、颈、尾及三足均为模具制成,手工粘贴于炉身,烧制精美,造型特别传神。除了这三件“镇馆之宝”外,还有罕见的隋代透影白瓷等珍贵文物。

    内丘邢窑遗址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文化馆(文物)工作者调查发现,当时共发现了窑址28处,现在建有遗址博物馆的地方只是其中的一处。邢窑遗址博物馆于2015年10月开工建设,是河北第一座建立在遗址之上的博物馆。它像一座巨大的天外飞舱,严密地罩在内丘老县城裸露于世的发掘现场之上。其建筑主体采用正方体钢结构,顶层设天窗,同时配备遮阳设施,既合理利用了自然光线,又有效避免阳光直射对文物造成的破坏,游客可以从栈道步行至遗址上方,向下俯视全景,被发掘出的老窑遗址一目了然,其中有一组隋代的窑炉,呈“品”字型布局,保存完好。遗址内北朝时期的窑炉,现存的窑门、火膛、窑床、烟囱完整,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极其珍贵的实物。此发掘项目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烧制陶瓷是人类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创举,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两座以邢窑为主题的博物馆,构成了内丘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大道至简”,欣赏精美的邢瓷,它的纯净、素洁入眼入心。洗练的线条,简约的造型,高古的风格,透出素朴自然的天趣,令观者感喟至深。千年邢窑将“形”与“意”之美挥洒得淋漓尽致,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怀。

    202204-44.jpg

    邢窑博物馆  上演梦幻灯光秀

    ■文图/郭贤芳

    今年2月春节假期,邢台内丘邢窑博物馆上演了以邢窑文化为主题的梦幻灯光秀——“邢白瓷之光”。邢白瓷广场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将春节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打卡游玩。

    “邢白瓷之光”灯光秀于2021年开始打造,根据节日特点,结合内丘县乃至邢台市的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展示。灯光秀以“三大碗”为幕,以广场为台,以城市为景,以光影的形式展现了邢白瓷的高雅之美。整场灯光秀共分为六个单元,以四季倒叙的形式展开,从“冬·素坯”“秋·红炉”“夏·釉妆”到“春·大器”,每一幕都堪称绝美。其中还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如沙河皮影戏。

    灯光秀以新颖的方式宣传普及了内丘的邢窑文化,吸引了当地及周边城市的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成为内丘县夜游的一大亮点。

    202204-45.jpg

    定窑  宋瓷古风重现 洗去世间尘埃

    ■文/徐东坡   ■图片由景区提供

    在曲阳开启一场定窑审美之旅,在钢筋丛林的夹缝中寻觅唐宋气度,从绵延不断的文化意象里体验心灵温暖。

    “残片依稀窥巧匠,荒炉寂寞忆平生。”这是后人游览曲阳定窑遗址后,发出的感慨之言。昔年定窑繁盛的景象变成了今天的黄土桑田,残存的古窑址成为历史久远的回音。它们饱受千百年风雨侵蚀,却芳华犹存,时常吸引客人专门前来造访——古窑址已成为文脉传承的见证。

    曲阳古属定州管辖。它位于太行山东麓,因“在太行山曲之阳”而得名。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千年古县,尤以石雕、古建、定瓷三绝闻名于世。曲阳石雕技艺相传自西汉始,兴盛至今,有“雕刻之乡”美誉。县城西侧的北岳庙,是古代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场所,现存有国内最大的元代木构大殿,庙内珍藏着许多古代的刻石经幢。曲阳定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汝、钧、官、哥、定”是两宋时期皇家的御用窑,定窑又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的白瓷,《归潜志》载:“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好诗擅题的乾隆皇帝曾写道:“瓷中定州犹椎轮,丹青弗藉傅色纷。”数十首《咏定窑》诗作,洋洋洒洒,显示了这位皇帝对定瓷的偏好,足以印证定窑在古代陶瓷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宋代是文化艺术极繁盛的时期,它延续了唐五代的美学精神,在前朝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最终形成了独特而含蓄的艺术审美观。这种高古、清雅、内省的美学特征,直接投射到书画、诗文、瓷器等门类,展现着简朴平淡而又意韵深邃的精神境界,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及世界艺术的审美风向。定窑风格以简约为美,它脱胎于邢窑,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它胎体轻薄,质细而坚,釉色属于暖白的牙黄色调,给人以柔润、明快、恬静的美感。定窑中的刻花器物,风格鲜明,纹饰流畅,题材众多,器形风格在古瓷中独树一帜,或给人带来轻松自如、简约明快的运动美感,或透露着精细隽永、恬淡雅致的幽然之趣。

    定窑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几百年后,曲阳出了一位定瓷艺术大师陈文增。他从事定窑研究生产近40年,对定窑工艺过程、造型风格、装饰特点及文化背景进行了全面破译,使失传的名窑技艺再现人间。

    步入位于曲阳县城的陈文增定瓷艺术馆,拾阶而上,那股久远的宋瓷之风迎面而来,宋代文化之痕在这里影影绰绰,依稀可辨。陈列架上,一件件定瓷作品,素净的釉色,精致的刻花,简约的器型,静默无声,又似乎诉说着千言万语。

    陈文增定瓷艺术馆的负一层,是定窑历史博物馆。这是一个集宣传、展示、交流、科研于一体的定窑文化平台,600平方米的陈列面积,分成先民制陶、恒山初冶、炉火纯青、刻镂万象、模印群芳、技艺传播、窑火不熄、美器由来八个部分,清晰展示了中国陶瓷和定窑的发展脉络。位于艺术馆旁侧的陈氏定瓷公司,工坊内摆满了各类定瓷的坯体。看着艺人手中的陶泥逐渐成形,看着刻刀在瓷坯上欢快地跳跃,莫不是一种极美的艺术享受。

    “一脉馨香千载月,花瓷白釉写芳名”。如今,古老的定瓷在曲阳的土地上生机勃勃地延续着。在位于定窑遗址区的灵山镇涧磁村、野北村、韩家村、岗北村,多位定窑大师开设了工坊,刘清海的兔毫紫定盏、韩涛的安泰壶、庞永克的龙凤杯口盘,是他们的得意之作,是定瓷文化这株老树上绽放的新花。

    在宋代,五大名窑的盛行绝非偶然。其中,定窑以其“象牙白”的釉色,刻花、印花、划花的高超工艺,层次分明的纹饰布局,独步天下,使中国瓷塑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憨态可掬的孩儿枕、端庄细腻的白釉五兽足薰炉、法象庄严的刻花莲瓣纹长颈瓶,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定窑首创的覆烧工艺,提高了窑炉的生产效率,极大推动了中国瓷业发展。

    有一副名联云:“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诗中的山水,是自然的写照,也是观者入眼入心的精神感怀。定窑崇尚天然意趣的简朴之风,不正是我们想回归天真自我的写照?我们来到曲阳,欣赏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在钢筋丛林的夹缝中寻觅唐宋的气度,从绵延不断的文化意象里体验心灵的温暖。

    202204-46.jpg

    磁州窑   黑白二色中的人间百味

    ■文图/徐东坡

    以黑白二色为主的磁州窑瓷器,具有洒脱、活泼的自然美,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味道。

    初春的彭城,一早一晚的寒意尚未完全消退,落日的余晖中,一座座斑驳的笼盔墙静静诉说着那段沧桑的历史,仿佛遍布的古窑依然承载着千年炉火的余温。

    彭城,这座以磁州窑闻名的古镇,坐落在邯郸市峰峰矿区、苍翠的元宝山下。清澈的滏阳河绕城而过,寻常巷陌,流水淙淙,静心体会,小镇安闲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起彭城的山水风物,绕不开的话题当属磁州窑了。走在彭城老街上,随处可见几座古代的窑址,一座座状如馒头的古窑藏在街巷深处,尽管荒草覆盖,瓦石堆集,它们古朴的颜容依旧穿越历史尘埃,勾起重重叠叠的辉煌记忆。

    彭城古镇烧制瓷器自两晋始,兴盛于宋元,至明清民国仍具有相当的规模,民间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说法,《增修磁县县志》记载:“瓷器产于县境之彭城,由宋至今相沿已久,窑场麇集,瓷店森列,所占面积二十余方里。四郊则矿井相望,废物堆积如山……车辆此来彼往,犹有肩毂相摩,街填巷溢之概,诚吾磁州惟一之工业重地也。”

    走近位于彭城镇滏阳西路的盐店遗址,高大的古窑体刹那间映入眼眸。没有赣浙古窑那般细致精巧,却别有一番伟岸的气概,它静静伫立在院落中央,淳朴安然,浑圆的顶部暗合了“天圆地方”的寓意。看着它,我的脑海里不禁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古老的画面,曾经的老窑场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窑工淘泥、洗泥、拉坯、剔花、煅烧、绘画……再繁复的工艺也难不住技法娴熟的工匠,他们把心血融入其间,泥土在熊熊的火焰中升华成一个又一个优雅的形体,它们出窑的瞬间,在阳光照射下透出柔和的光芒。 

    202204-47.jpg

    一座古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文化。在彭城,这里的一切似乎都与磁州窑有关,老街上流传着磁州窑的故事,博物馆里摆放着精美的磁州窑器皿,小饭铺的美食有窑工饭,县志里记载的历史人物、人文掌故、民间风俗,无不与磁州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平民百姓的眼里,一件精心烧造的瓷器,是实用的器具,又起到了警示教化的用途。在一件别致的磁州窑枕上,书写着这样的诗行:

    常忆离家日,双亲拂背言。

    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

    未晚先寻宿,鸡鸣再看天。

    古来冤枉者,尽在路途边。

    这样的古诗来自民间,接地气,言语直白,朴实真切。

    磁州窑所产瓷器,自古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具有洒脱、活泼的自然美,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味道。“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如今人们来到彭城,可以在展馆欣赏磁州窑出土器物,也可以选一家制瓷工坊,亲手体验瓷器的制作过程,感受磁州窑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这些以黑白二色为主的磁州窑瓷器,展现着工匠率真质朴的个性、自由激荡的心灵和狂放不羁的情感世界。它们是地母与火神的完美结晶,秉承水火相济的灵性,在彭城的土地上扎根生长、走向四方。

    202204-48.jpg

    井陉窑   在南横口解开神秘古窑之“谜”

    ■文图/徐东坡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井陉窑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气息的古窑,曾经,其确切烧造年代是一个“谜”,而南横口成为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钥匙”。

    地图上查找南横口,只是个毫不起眼的小点儿,绵河与甘陶河在这里交汇,并入冶河,一路向北,蜿蜒而去。如果把纵横交错的河流比作一条巨龙,河口则像巨大的龙首,把南横口村钟爱地含在口里,像呵护着一颗倍显珍贵的珠宝。

    来到南横口,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座座“黄金”匣钵墙。黄金二字,指的是它们的颜色。匣钵又叫笼盔,是一种装烧瓷器的窑具,它们的样子像个直筒,高约60厘米,直径40厘米,一端敞口,用来放置瓷坯。制作匣钵先把笼泥摔打,打搓成条状,用模具盘筑,成形后由匠人精修成生坯,再高温煅烧,成品耐得住高温火烤,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对它们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如今,南横口的乡亲把这些弃之不用的东西利用起来,精心地组合在一起,盖房垒墙,养花植树,铺路搭桥,使它们成为了当地陶瓷文化的一种符号。横垒而头朝外的墙体,俗称“卧龙”,竖垒起来呈线条状的,唤作“立龙”,村子最美的一座“卧龙”墙,是把匣钵横放,孔头朝外,用壶盖或碗底将孔堵上,大圆套小圆,整个墙面图案像古老的钱币纹饰,独特美观,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傍晚夕阳西下,匣钵垒成的墙体透出了金灿灿、黄澄澄的色彩,构成南横口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漫步南横口,寻瓷访旧,古老的气息总是扑面而来。每一段老墙都在默默诉说井陉窑的历史,每一块青砖都记录着曾经有过的往事。道路两旁,屋前檐下,那些零零散散的角落里,无名的小花从匣钵豁口探出身来,看似随意,又错落有致,让游赏的人们兴致盎然。

    202204-49.jpg

    清道光年间的“马家大院”,是当地乡绅马席珍、马贡珍兄弟的宅子,分南北两座,经过子孙三辈的经营,院落整齐周正,气派大方。南院宽敞明亮,砖砌的门楼精美细致,院东坐落着长20米、宽3米的砖雕影壁。北院布局工整,结构严谨,是标准的二进院落,门额上高悬着“孝弟忠恕”四字匾额,书风遒劲有力,为清代同治年间礼部尚书祁隽藻所书。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井陉窑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气息的古窑,曾经,其确切烧造年代是一个“谜”,而南横口成为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钥匙”。据考证,过去南横口曾经窑场遍布,这里烧制的瓷器构成了井陉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金年间,水流丰沛,南横口是有名的水运码头,瓷器装船,水陆并进,通过真定府向外出售,一度声名远扬,占据了北方瓷器的主要市场。史料记载:“真定府,产瓷器、铜铁。”井陉窑的白瓷制作尤其以戳印填彩最为独特,工匠们用戳模在胎体上戳印,内填棕褐或黑色釉粉,再施以透明釉,如此烧出的瓷器古朴典雅,在业内远近闻名,独树一帜。

    井陉窑的烧造给南横口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在这个自然宁静的地方,游古村、品美食、赏民俗、制陶具,游人可以开启一段穿越时光的休闲之旅。“缕缕窑烟轻入梦,千年古风在人间。”这是石家庄独有的陶瓷文化,袅袅不绝的历史余音依然在耳边回响。

    责任编辑:赵璇

    下一篇: 【乡游冀】 乡游信都 过两天田园牧歌的乡野生活
    视频直播
    预告|2022云上河北高招会:中国传媒大学做客直播间

    预告|2022云上河北高招会:志愿填报指导访谈

    回放丨2022云上河北高招会:华南理工大学做客直播间
    热门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