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其大害

杂文月刊 2023-04-19 16:45:17
语音播报
  • 分享
  • 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其大害

    姜胜群/文

    北宋宋仁宗(1010年-1063年)时期,宋仁宗下了一道命令“时诏群臣陈左右朋邪、中外险诈,久而无所行。”(宋史·何郯传)——让群臣检举揭发,自己周围都有哪些心术不正、阴险狡诈、拉帮结伙的人。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站出来积极响应。

    宋仁宗很是奇怪,就问怎么没有人检举揭发。大臣何郯(1005—1073)回答:“能够诚心地对待别人,别人才会以诚心来对待你。诚心和猜疑是造成太平与混乱的根本。不能因为某一个大臣有欺诈行为,就怀疑所有大臣都心怀不轨。也不能因为一个士子的欺诈,就怀疑所有的士子都欺诈。宰相的职责是管理官员,现在宰相任用一个官吏,便怀疑他谋私,那么,事无巨细,只能陛下自己亲自处理了,忙得过来吗?将帅的责任,是搞好地方,如果怀疑他有别的企图,对将帅加以制约,他们很难有所作为。本来,广泛地接触人,发现和举荐士子贤才,是大臣的本分。现在,大臣见一士子,就怀疑他是在搞个人关系、收贿赂,谁还敢去发现推荐能人呢?君王怀疑大臣,大臣疑忌君王,相互猜疑,人人自保,是做不到上下畅通的。”

    何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由太常博士进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言事无所畏”,敢说真话。大胆行使职权,敢于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赢得了“硬骨头”御史称号。

    “诚以待物,物必应以诚。诚与疑,治乱之本也。”何郯劝阻宋仁宗的话,可谓苦口婆心。诚,真诚,诚心,诚信,是大德、大节。没有诚心,不讲诚信,互相揭发,人人自保,最终危害的是国家。

    《淮南子·泰族训》中指出:“使民居处相司,有罪相觉,于以举奸,非不掇也,然而伤和睦之心,而构仇雠之怨。”——鼓励老百姓互相检举揭发,导致邻里不和,生怨结仇,没有和谐,更谈不上团结友爱,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以秦为例,“商鞅为秦立相坐之法,而百姓怨矣”, 整个社会充满戾气,“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最终大秦帝国灭亡。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一部集大成的杂家著作,作者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李尚、苏非等。《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初年,以道论为主体,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精品。

    《淮南子》中写到,鼓励老百姓互相检举揭发,败坏社会风气,是“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辩害治,苛削伤德。”鼓励检举揭发,如同凿一小孔,看起来很小,实际上会引出百余处缝隙,足以将整个事情搞坏。菖蒲虽然能除去跳蚤和虱子,但人们不用它来编席子,因为它会招引蛉穷虫;狸猫能捉老鼠,但人们不会把它放在院子里,因为它会吃鸡吃鸭。下棋贪吃了对方两子,反而使自己无路可走。

    《淮南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治国理念:“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其大害。”治理国家,目光不能短视,不可以玩雕虫小技,而是要识大体,抓根本。“不大其栋,不能任重。重莫若国,栋莫若德。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德行天下,百姓安康,才能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汉高祖刘邦之孙,西汉时期思想家、文学家。作为编著《淮南子》一书的领衔人物,对于该书的很多主张,在实践中,却背道而驰。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发现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从其家中搜出准备用于谋反的攻战器械和伪造的玉玺金印。自知罪无可赦,刘安自杀。

    司马迁评价:“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其大害。”刘安一语成谶。

    责任编辑:崔国柱

    下一篇: 莫从比烂中寻找幸福感
    视频直播
    回放|“冀房有约”第67期直播走进邯郸碧桂园翡翠郡

    回放|“河北省第五届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新闻发布会

    回放|“临湖而居 风生水起”唐山首届湖居高峰论坛
    热门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