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时评铿锵而歌
  • 分享
  • 刘葭啉:“安置房尴尬”羞红了谁的脸?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6-22 09:06:21
    语音播报

    刘葭啉:“安置房尴尬”羞红了谁的脸?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调查走访国家级贫困县——四川达州市宣汉县部分行政村,发现问题不少:耗费大量国家扶贫资金建设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房虽已基本建成,却因无法解决部分村民就业、生产及生活保障等问题,导致安置房“无人居住”、“大量空置”,且陆续出现漏水等质量问题。(6月19日,人民日报)

    安置房,本来就是为了来安置有需要的困难群众,扶贫安置房,更是因为其特殊的功能,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然而,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的部分行政村里,却出现了“安置房尴尬”,要么是安置点太远,不方便村民种地;要么是交房不到半年,安置房就遭遇了各种质量问题;又或者是即将倒塌的木屋没钱修,又够不上搬迁条件……

    如此种种,“安置房尴尬”,虽然是让广大群众都不同程度因为一套房子而遭遇了尴尬,可笔者却认为,这些“尴尬”并不该由群众来买单,而应该让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羞红了脸。

    安置房,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对于“住有所居”的小康目标来说,让有困难、有需要的群众,能够住上房子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可是,笔者认为,“住有所居”却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更应该是用心的考虑和周到的服务,有了这些内涵,才能真正让群众安居乐业。

    显然,宣汉县遭遇的“安置房尴尬”是严重背离了这个目标。安置点选择不科学,不仅是把安置房修在了山势险峻的地方,还让入住的老人每天需往返20余公里去重点,这就是没有为群众生产实际考虑,只为完成修建的任务;不少安置房入住不到半年,就出现了漏风漏雨的质量问题,让群众不胜其扰,这就是相关部门没有尽责履职到位,对于安置房的修建监管不到位,导致民生工程变成了“民忧”工程;即将倒塌的木屋,村民没钱修,又在条条框框的评价标准面前败下阵来,因为评不上扶贫搬迁名额,让村民无瓦遮身,这就是形式主义作风在作祟。

    笔者认为,扶贫是一项民生工程,那就应该始终围绕民生、围绕群众所需来进行,无论是安置点位的选择,还是房屋修建质量的监管,还是在评价标准上,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都应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群众中间,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才能真正化解尴尬。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