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读报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网媒走转改】新春走基层 红火闹元宵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8-03-03 06:27:37
    语音播报

    【网媒走转改】新春走基层 红火闹元宵

    古老的民俗 不老的情结

    ——在胜芳古镇体验“元宵风情”

    □记者 解丽达 孟宪峰

    【网媒走转改】新春走基层 红火闹元宵

    胜芳镇民间艺人正进行花会巡演。 记者霍艳恩

    古老的民俗,不老的情结。中亭河畔,古镇胜芳,今年的元宵灯会与往年比又热闹了几番,这个古老民俗在传承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3月2日,农历正月十五,下午2时,胜芳镇东方街中兴路上,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挤在胡同两侧,等着一睹花会风采。“虽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但看灯会依然是每家过年的固定节目,尤其是让小孩子感受一下家乡民俗。”带着外孙女来看会的胜芳居民刘玲说。

    鞭炮一响,铜锣清场,人群自发围成一个圈,成了天然的舞台。龙灯会、小车会、中幡会、狮子会……44道传统花会依次登场,衣着艳丽的表演队伍各显身手,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舞幡,有的踩高跷,让人目不暇接。

    胜芳花会出现于宋末元初,清代达到发展顶峰,兴盛时有“七十二道会”之说。从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各道花会齐聚会头,祭过火神之后就开始走街串巷巡演,叫做“摆会”。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摆会的队伍里,不少打头儿的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参加了一年的武术会学习,今天是第一次参加表演。”7岁的蔡梓炫小朋友告诉记者,他周围不少的小伙伴儿都在拜师学花会表演。

    “今年无论是花会数量,还是参与的人数,都比往年更多,参与的孩子也更多啦!”胜芳镇东风小学教师、当地民俗研究爱好者王晟介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走进学校,胜芳的民俗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民俗传承的氛围越来越浓。一些过去已经解散的花会队伍又逐渐恢复,“比如今年的北楼高跷会、石沟高跷会等。”

    傍晚6时,天色渐暗。胜芳镇外环路上,远远望去,五彩斑斓的灯带延绵数里,人流从四面八方涌向胜芳湿地公园,观看第33届传统元宵花灯。草丛里摇曳着身姿的荷花灯、打鱼撒网的渔夫渔船、嬉戏游玩的水鸟小鱼……这些凸显水乡元素的五彩花灯最为引人注目,再现了“胜水荷香”的昔日风光。

    外地来看灯会的游客中,记者巧遇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徐寒。“无论花会还是花灯,胜芳的民俗保留得都比其他地方更加完整。这里简直是河北民俗的聚集地!”徐寒说,他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胜芳南音乐会、胜芳花灯都很感兴趣,这次特意赶在开学前到这里做一项课题研究。

    贫困村收到“节日大礼包”

    ——在临城县西冷水村

    □记者 王永晨

    【网媒走转改】新春走基层 红火闹元宵

    3月2日,蘑菇种植专家汤志贤(中)为西冷水村农民讲解香菇种植技术。 记者赵永辉摄

    3月2日,元宵节上午9时,记者沿着崭新的水泥公路驱车驶入临城县石城乡西冷水村时,村口已经围着不少村民,等着中央国家机关工委驻村第一书记魏皓阳请来的专家给大家上课。

    “我们村是贫困村,600多人守着4000多亩丘陵荒岗,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村党支部书记尹增良说,这两年国家扶贫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去年,村里村外的道路改造了,党员活动室和图书室建起来了,300千伏的村级光伏电站去年6月并网发电了,60户贫困家庭因此受益;新成立的核桃合作社和新建成的15个香菇大棚,又把50多户贫困家庭嵌入产业发展的链条。“这得给驻村精准扶贫工作队记大功!”

    可魏皓阳却想,不少户去年刚种上薄皮核桃,有的马上要种大棚香菇了,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回,心里没底儿。魏皓阳和尹增良商量,趁元宵节大伙都在家的机会,给村民们一份“节日大礼包”:一是请专家们来给村民上一堂技术扶贫课;二是要开学了,给家有小学生的贫困户准备一些书包文具套装。

    9时多,魏皓阳陪着县农业局的工程师张德杰进村了。在20多位村民的簇拥下,大家一起来到村里最早种薄皮核桃的楚金河的地头,认真地听张德杰讲核桃剪枝技巧和时机。种薄皮核桃已有几年的楚金河,过去有些大枝他舍不得剪,这次他明白了:“该出手时就出手,有舍才有得嘛!”讲解示范完毕,张德杰还给每人发放了一册《薄皮核桃标准化操作技术》。

    10时许,来自浙江丽水的香菇种植高手汤志贤应邀赶到。这时,十几户即将开种香菇的村民已等候在村西的香菇大棚里。其中一个大棚已经装好了菌棒,正在培养菌丝。“这里的菌种属于反季节无公害香菇,产量虽然低一些,但品质好价格高,预计半个月后就能分棚种植,端午节前即可上市。”汤志贤一边讲解技术要领,大家一边提问。汤志贤认真细致地作出解答后,不忘安慰大家:“别着急,等大家种上香菇后,我会经常来村里服务。”

    “要是我们卖不出去咋办?”香菇种植户尹江娜问。

    “种不好找汤专家,卖不出去找我!”魏皓阳接过话茬。他告诉大家,当务之急是一步一步把香菇种好管好,他已在邯郸、北京等地初步谈好了买家,“一定想法让大家有个好收成!”

    百鼓擂鸣,敲响春的鼓点

    ——冀州城乡花会汇演即景

    □记者 焦 磊

    【网媒走转改】新春走基层 红火闹元宵

    “百鼓雷鸣”花会汇演现场,一位小朋友挥动鼓槌,敲出欢快激昂的鼓点。记者焦磊摄

    “咚!咚!咚!”一击鼓,喜迎新岁;二击鼓,万象更新;三击鼓,三阳启泰。

    2月28日9时许,随着三声寓意吉祥的鼓声响起,来自衡水市冀州区民间的近千名鼓师,手起槌落,百鼓齐鸣,鼓声如雷霆万钧,震撼全城。由此,该区的“百鼓擂鸣”城乡花会汇演正式拉开帷幕。

    “百鼓擂鸣”城乡花会汇演是冀州区元宵节特色文化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20多年。26支队伍,26种架鼓表演,尽展浑身解数。

    最抢眼的是有着“金鼓王”美誉的官道李镇衡尚营村“战鼓队”。几十名架鼓手,激情澎湃,鼓槌在他们的手中上下翻飞,大鼓敲得时而舒缓、时而急促,乐感强烈、节奏分明,似黄河咆哮,如万马奔腾,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无数喝彩。

    翻打、搓音、花击、蹦跳……“战鼓队”的第四代传人,年过八旬的李洪义头戴铜盔身披铠甲,击打出各种花样节拍。“架鼓是祖传的好东西,过年敲起大鼓喜庆热闹。”李洪义说,衡尚营村有着200多年的架鼓历史,至今鼓师有精神抖擞的老将,更有龙腾虎跃的少年。

    据了解,架鼓在冀州有着悠久历史,以其声音厚重、节奏激昂,极易表达吉祥喜庆心情的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成为当地百姓的“喜庆鼓”。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架鼓队,每逢春冬两闲之际,广袤的冀州农村,便会响起此起彼伏的鼓声,农民们用架鼓抒发幸福感,敲出新期盼。

    伴随着欢快的鼓点,秧歌、广场舞、舞龙、划旱船、跑驴等传统民俗表演队也竞相亮相,表演现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扭起了欢快的大秧歌,舞起了翻滚升腾的祥龙,共同欢庆元宵佳节。

    “这么多人一起敲响大鼓,场面太壮观了!”从衡水市区赶来观看的王萍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激情澎湃的百鼓擂鸣,展现了咱衡水人新时代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儿!”

    别样的“正月十五雪打灯”

    ——在张家口市崇礼区

    □记者 刘雅静

    【网媒走转改】新春走基层 红火闹元宵

    3月2日,游客在张家口市崇礼区万龙滑雪场体验滑雪运动之乐。记者耿辉摄

    元宵佳节,在崇礼,呈现出白雪与元宵民俗相映成趣的景象,堪称是别样的“正月十五雪打灯”。

    洁白的雪场上,一个个绚丽的身影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从雪道上呼啸而下。3月2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张家口崇礼各大雪场人潮涌动。

    万龙雪场初级道上聚集了众多初学者,不少“小不点”尤其引人瞩目,他们或三人或五人一组跟着教练小心练习着基础动作。眼看着一个“小不点”踉跄了几下摔了个“屁墩儿”,引得伙伴们一阵笑声。这个来自北京的“小不点”叫乐乐,今年五岁,这是他第一次来崇礼滑雪。

    “我们一家3口是昨天晚上到的,专门来这里过元宵节。”乐乐的妈妈刘华告诉记者,“孩子爸爸是一名资深雪友,经常和朋友来这滑雪。总跟我们念叨说这里的雪场条件好、景色美,这次全家出动,来崇礼亲身体验一下冰雪的魅力。”说着,刘华望向雪道发出感慨:“确实是美,白桦林中遍布着不同坡度的雪道,雪道上尽是穿着五颜六色的滑雪服翩然而下的雪友,看着也是种享受。”

    雪具大厅入口处,一群人正热热闹闹地往里走。“今儿我可是从高级道下来的,过瘾!”随着他们抹下头上的雪帽,华发露出来,原来是一群老年雪友。这是一群来自北京的“老伙计”,退休后经常约着打球、旅游,去年爱上了滑雪。“我们这次四个家庭约着来的,老头滑雪,老太太泡温泉。”“老年人通常不是都愿意在家过节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姓大叔哈哈大笑:“你这年轻人,观念得变变啦,只要开心放松,在哪过节都一样!”

    山上滑雪热,城区民俗欢。吃完午饭,从雪场来到崇礼区主街道上,记者见到这里划采莲船、社稷鼓乐、舞龙狮、踩高跷,社火巡游正红火热闹。人群中,一个大眼睛高额头的小姑娘特别惹眼。“我和妈妈从广东来滑雪,今天专门从雪场到城区看社火。”小姑娘兴奋地告诉记者。“滑雪赶时尚,社火传民俗。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到崇礼过年了,今天专门带孩子来感受下北方的传统年俗文化。”女孩妈妈说。

    敛“百家米”熬“长寿粥”

    ——围场半山吐村传承孝老爱亲好村风

    □记者 陈宝云

    舞狮子、熬长寿粥、撒灯花……元宵佳节,一系列具有浓郁传统特色的节庆活动,让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半山吐村沉浸在喜庆的气氛里。

    3月2日中午,记者一走进半山吐村,就看到村民宗树军正挑着两个水桶走街串户。“我这是在敛百家米。”宗树军说,每年正月十五,村民会你一碗我一瓢把米凑一起,用大锅熬制“长寿粥”。“粥熬好后,各家各户会把头口粥端给家里老人,这种孝老爱亲的传统已经传承上百年了。”

    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已架起几口大锅,几名妇女正切酸菜、切豆腐、切猪肉、煮粉条。“这些食材都是挨家挨户凑的,准备熬大锅菜。”村党支部书记刘贺申介绍,以前穷的时候,家家过不好年,村民们就凑在一起熬大锅菜解馋。“如今日子好了,但这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同舟共济的好传统一直没丢,更不能丢。”

    在一处院子里,十几位女村民正在用纸包灯花。68岁的王玉芬老人给我们做示范——先将小米米糠炒熟,浸透煤油后,用一块四方形的纸包裹,将纸的四角用力一拧,再蘸下煤油,一个灯花就做好了。“米糠和纸都是大家凑的,一包一拧,就是说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日子就能红火起来。”王玉芬老人笑着说。

    说话间,一支舞狮队伍敲锣打鼓来到院门口。一通舞狮表演下来,院里院外响起阵阵掌声。“以前村里有舞龙舞狮、扭秧歌的,最近十几年,这些活动都没了,过节的气氛淡了许多。”今年37岁的孙占军说,前年他和几位年轻人商量,把传统文化活动重新搞起来、传下去。

    “咱们搞活动既是为了热闹,更是为了村里发展集思广益。”下午4时,撒灯花活动开始前,刘贺申把村民召集在了一起。“咱们村地处偏僻,全村289户里还有100户是贫困户。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咱们不能落后。”刘贺申说,这两年人心齐了,干劲足了。“去年,村里发展林果种植近1100亩,建起了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规模养殖场。今年,还要在1400亩荒山上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项目不仅可以帮助村里贫困户脱贫,还可以每年为村集体增加十几万元的收入。下一步,咱们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家有没有信心?”“有!”应答声、掌声,瞬间响彻小山村。

    热腾腾的长寿粥、香喷喷的大锅菜一出锅,孙占军便盛了两碗,端到了83岁的爷爷孙景恒屋里。“爷爷,祝您老健康长寿!”老人吃上一口,笑着连声说“好!”

    天色渐渐暗下来,撒灯花活动正式开始。队伍从村东头出发,村民们手拿灯花,随走随撒,没一会儿,街道上形成了两条美丽的灯带。跳跃的火苗照亮了夜幕下的半山吐村,更照亮了百姓奔向幸福的路。

    万家欢乐时 坚守更可贵

    ——正定交警的元宵节掠影

    □记者 任学光

    【网媒走转改】新春走基层 红火闹元宵

    3月2日,正定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民警在该县广惠路疏导指挥车辆安全有序通行。 记者史晟全摄

    3月2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天刚蒙蒙亮,正定县临济寺门前已是车水马龙。尽管游客络绎不绝,但秩序井然。

    “您好,这里不能停车,请把车停到南边的停车场。”临济寺门前,正定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民警陈丹和同事们正忙着疏导交通,引导车辆有序停放,提醒游客安全出行。

    近期,来正定的游客数量猛增,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对于元宵节这样重要的节点,正定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早有预案。当天,为了保障游客安全出行、畅通出行,正定县所有交警提前到早6时上岗,陈丹也不例外。

    到岗后,陈丹不停地穿梭在临济寺周边的各个路口和停车场之间,劝离违章停放的车辆,引导人们走斑马线过马路。中午12时,陈丹的手机微信运动上显示:他已经走了28761步。“在我的朋友圈里只排名第六。”陈丹笑着对记者说,“排在前面的无一例外,都是我的同事。”

    单位食堂把午饭送到了执勤岗,陈丹和同事们开始倒班轮流吃饭。“得快点吃,吃完还要回到岗位上。”陈丹抓起一个盒饭,狼吞虎咽地吃着。不到3分钟,他就解决了“战斗”。

    下午5时许,随着临济寺周边游客和车辆逐渐减少,陈丹和同事们又马不停蹄转战到南城门外的新春灯会现场。“夜幕降临,花灯绽放,这里的人就多了。”陈丹说,这一天的执勤,要等到晚上11时游客逐渐散去才能结束。

    “从除夕到现在,我们的民警没有休息过一天,全部坚守在岗位上。他们一般是每天早7时上岗,晚11时下班,中间连回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正定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大队长姜宝军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正定县旅游业火爆,车流量连续创新高,大队所有同志都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全员上岗。“虽然工作很累,但是看到正定的旅游越来越红火,看到游客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我们的坚守就值了!”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张永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