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 分享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河北北苏闸村看小康(上):好规矩带来好乡风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20-07-15 03:38:14
    语音播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河北北苏闸村看小康(上):好规矩带来好乡风

    好规矩带来好乡风

    ——北苏闸村看小康(上)

    阅读提示

    北苏闸村,衡水市桃城区东部一个普通的平原村庄。

    这个村有个村史馆,里面展示着村子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翻翻村史馆里的资料、物件,看看村里人的生活,从这个样本中可以发现河北农村奔向小康的方方面面。

    村民们说,如今的好生活离不开村里的一套好办法——就像一道“闸”,把财务管住、把制度筑牢、把人心聚拢。这道闸,让村子成了全国文明村镇,更让村民感觉生活透亮透亮的,舒心又从容。

    一本明白账

    北苏闸村村口的牌坊。 河北日报记者 焦磊摄

    “苏会计,昨天晚上咱们村南边那口井的水管接头快坏了,我带人去看了看,没大毛病,换个新的,14块钱,你记上。”

    “没问题,我先写上,到时候你把买东西的收据给我拿过来。”

    6月22日,衡水桃城区北苏闸村村委会办公室内,村委会会计苏秀山正在和村委委员苏长青核对村里燃气改造电话名单,一位村民代表打来的电话打断了他手头的工作。

    “刚才念到哪儿了?接着对吧。”简短的通话完毕,苏长青催促苏秀山。

    “不行,我得先记上,免得一会儿忘了或者记错。”苏秀山忙不迭放下手头的名单,起身来到隔壁屋,掏出钥匙,打开一把上了锁的抽屉,拿出村里的议事决策记录本,翻到最新一页,将刚才电话里的支出情况记录在册。

    “别看就14块钱,就是1块钱也马虎不得,这么多年形成的习惯,每笔账必须清清楚楚,不然没法跟村里还有乡亲们交待!”苏秀山一边记一边说。

    记者拿过苏秀山手中的记录本,虽然2020年还没过半,一指厚的本子已经用掉了一半。黄色的牛皮纸封面也已磨损破旧。

    翻开记录本,每月不定期召开的村两委及村民代表会议内容都被详细记录。在2020年6月1日村两委会议记录中,记者看到以下几段内容:

    1.关于报账

    环境卫生、种树、防疫、值班零项

    104605元

    90亩种树机械费 13900元

    浇树电费 3750元

    共计122255元,经审议同意支取

    2.关于低保户李大木大病救助,经会议研究,符合救助条件,同意办理救助。

    ……

    会议记录最后,是英立勤、安玉龙、安广林、王会英等十几位参会代表的签名。

    记者发现,几乎在每次村民代表会议中,对钱的记录和审核,都是会议记录中最详细的内容。

    “村里虽然大事儿不多,但每件都关系村民们的切身利益,好多事儿想干好,归根到底还是管好钱。”村党支部书记安永吉介绍,村里从没实行过财务“一支笔”,村党支部书记不碰钱,所有财务收支无论数额大小,必须留底,而且都要上会讨论,由经办人、会计、理财小组成员、村委会主任四方共同签字后,再由会计到乡里入账报销。

    “会计和村民代表们就像一道闸,把财务管住,该花的钱开闸放过,不该花的坚决闭闸关住。”安永吉笑着说。

    “我在村里当会计21年了,从我当会计第一天就是这样记录的,我当会计之前也一直是这样。不信的话,我领你去看看我们村史馆。”苏秀山边说,边带着记者往外走。

    走出村委会大门,仅一路之隔,是一座红门灰砖、造型古朴的仿古建筑。这,便是北苏闸村村史馆。

    走进村史馆,一座“闸”字造型的木框玻璃柜首先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苏秀山说,这座玻璃柜里面存放着北苏闸村自1965年至2014年的24卷账目报表和78卷票据账本。

    记者随手拿起一本账目翻看,一张张泛黄的账目收支清单中,小到几分钱的铅笔,大到数十万元的项目,全都记录在册,却没有任何一笔招待费。

    “我们村55年来的每笔花销都有账可查,前50年的都在这儿,最近5年的在苏会计那儿。55年来,村支部书记换了好多位,村会计这道‘闸’却只换了3个人。不夸张地说,我们村的明白账,记了55年。”安永吉说。

    事事都公开

    北苏闸村村史馆内的“闸”字柜,里面装载着北苏闸村1965年至2014年的账目及档案材料。 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摄

    6月23日,北苏闸村村民活动中心广场东侧,长达20多米的村务公开栏前,几名村民正在驻足观看。公开栏上,详细记录着上个月村里财务收支以及村里工作的各项情况。

    “上面的每项内容,都是我根据上个月村两委及村民代表会议记录里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誊写上去的。老百姓对村里的事儿有什么想法,公开栏前转一转就能了解。”苏秀山说。

    “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安永吉告诉记者,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全部向村民公开,包括财务开支、土地经营、种粮减免、退耕还林、合作医疗等各项工作,每项公开内容都由村民代表把关,并让他们全程参与公开的具体操作,公开透明地运作。

    除了公开栏,每户北苏闸村村民每月还会收到一张“财务收支明白纸”,清楚写着村里上个月的收支情况,谁不明白,可以随时到村委会查询。

    “从老书记制订村务公开制度以来,这么多年我们实现了村务零投诉,这不就是公开的力量吗?”安永吉颇感自豪。

    安永吉口中的老书记,是曾任北苏闸村村主任、村支部书记30多年之久的安双山。

    生于1943年的安双山,是土生土长的北苏闸人。1965年,由于工作能力突出,年轻的安双山当选村大队长(村委会主任)。

    “在我们村附近,曾经流淌着一条名为‘朱家河’的古运河,河上有一南一北两个水闸。我们村苏姓多,位置又在运河北侧闸口附近,故而得名北苏闸村。虽然后来河流以及水闸都不复存在,但闸这个字却在村民心里有不一样的亲切感。”安永吉介绍。

    正因如此,刚刚当选村主任的安双山首先想到的也是闸字。1965年,安双山在一次班子会上,提出了要建立一道闸,一道管住村集体财物的闸,一道可以赢得村民信任的闸。

    在安双山看来,会计是这道闸的关键。但用好这道闸,绝不只是会计一个人的事儿,只有建立村务、财务公开制度,闸才能更加长久、更加牢固。

    按照这一思路,从1965年,北苏闸村就开始实行村务公开。“那时没有电脑和复印机,每个季度,会计就把账目抄在一张大红纸上,让全村人看,3天内谁有疑问都可以找会计问个明白,会计如果说不明白,这笔钱只能自己出。”苏秀山介绍。

    财务公开的力量有多大,从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村里第二任会计苏文才正在经手一笔钱款,正好赶上供销社送一批紧俏的化肥下乡,苏文才的爱人急着买化肥,手头刚好差5块钱,回家拿怕买不上了,就直接跑到大队部来找苏文才借。还没听老婆说完,苏文才就给硬生生地顶了回去:“我管的钱是集体的,不是个人的,一个钢镚也不能外借。”

    如今,在保留原有的账目张榜制度的基础上,北苏闸村又推出了“36本账”的新举措。村委会每年都会把账目复印36份,发到36名村民代表手里,再由村民代表交给村民传阅,账本不再收回,村民什么时候发现问题,都可以向会计质询。

    人人守规矩

    北苏闸村党群服务中心。 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摄

    在几天的采访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让记者印象深刻:无论村干部带着记者去谁家采访,从来不用提前打招呼,常常是推门就进,进门就聊。村风民风之淳朴、干群关系之融洽,让人颇感意外。

    “我从来不锁门,谁找我就直接进门喊,想吃我家黄瓜随手可以摘着吃。这么多年,村里就没发生过盗抢案件,都是乡里乡亲的,放心!”村民苏保国的一番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我们村的村民关系、社会风气一直特别好,也因此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了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安永吉自豪地说。

    在安永吉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已经深入每个村民心中的那道闸。

    “如果说老书记最早提出的闸主要用在财务管理、村务公开上,到现在,北苏闸村所有的事都可以加上一个闸,这个闸就是要让全村百姓自己来立,做到人人心中有道闸。”安永吉说。

    安永吉告诉记者,无论是当年的宅基地发放、出义务工,还是现在的计划生育、集资建校、缴纳承包费、村庄规划等群众关心的事,村委会全部与村民商量,由村民选出专门的小组负责落实,同时形成文字记录备查。一个规矩一旦立下,就形成了一道闸,未经全村人同意,任何人不能随便开启,更不能打破。

    “就拿农村一直让人比较头疼的红白事大操大办来说吧。近些年,农民都逐渐富裕了,红白事大操大办情况有所冒头。为此,村里专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制定了红白事简办的规矩。”安永吉介绍。

    前两年有一户村民,觉得老人上半辈子过得不容易,在老人去世之后准备“大动白”,也就是常说的“披麻戴孝”。当时,成匹的白布已经买好了,吹唱班子也请来了,没想到唢呐刚一响,就被村干部叫停了,吹唱班子也被请出了村子。但他并没有因此记恨村干部,反而觉得不好意思。

    如今,和北苏闸村的老人们谈及此事,他们都对红白事简办的理念津津乐道:孩子们的孝心咱领了,村里管得严,孩子也不用碍于面子破费了,好事儿啊!

    而且,越来越多在外工作的北苏闸村民也受到感召。

    2015年重阳节前夕,在外工作多年的北苏闸村民安永杰和苏正请儿时的伙伴聚会,一壶酒下肚,大伙感慨很多,“咱们村的老人们一辈子吃苦受累,给村里作了很多贡献,咱现在条件好了,应该好好孝敬他们。”安永杰的这个提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这一年的10月1日,在苏正的组织下,大家聚到村委会。苏正第一个捐款,捐了1万元。“第一年,一共14个人,大家捐了3万多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苏正仍然很激动。

    有了钱,怎么用?“村里有34位80岁以上的老人,咱每个月给老人发50元养老金,春节再给他们送年货。”安永吉的提议得到大家一致响应。就这样,北苏闸村敬老基金会正式成立。如今,尊老孝老的风气在村里蔚然成风,“敬老基金”的参与人数从当年的14人增加到39人。

    “管理有了章法,干部可以清清白白,群众可以清清楚楚;陋习可以连根拔起,新规可以蔚然成风。”安永吉说,北苏闸村干部群众,正用他们的淳朴善良和正直无私,打造出一个现代农民的精神家园。(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焦 磊

    快评

    “善治”出“和美”

    北苏闸村村委会办公室内,村委会会计苏秀山(前)正在和村委委员苏长青对账。 河北日报记者 焦磊摄

    50多年没有发生过一起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50多年没有发生过一起干群矛盾……正是凭着廉洁干事、公正公开的行事作风,北苏闸村干部群众多年来干群拧成一股绳,同心同德谋发展,实现了共同奔小康的目标。

    在翻看北苏闸村村史馆内50多年来的账目过程中,记者吃惊地发现,虽然小到几元钱花费、大到几十万元的支出都无一遗漏记录在册,但在这些账目中,却没有任何一项用工支出。

    原来,50多年来,北苏闸村在修路、挖渠、建校等工程建设中,凡是村民自己动手能干的活,都是由群众自愿出义务工完成。

    例如,2003年北苏闸村要修建农田排水渠,工程量很大,由于当时村里不富裕,经过全体村民商议,决定自己动手,每家分包一段。拿尺子一量,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安双山和村委班子成员的任务量,比普通村民不少半分,而且他们带着头干,排水渠很快就投入了使用。

    正是由于该村从账目入手,完善治理,让干部清白,让村民们信服,进而把全村百姓拧成一股绳、团结在一起,甘愿义务为村里作贡献,帮村里谋发展,形成全村和和美美的良好氛围。

    做好农村基层治理,要善于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多年来,北苏闸村在坚持每年两次村民议政日活动的基础上,每月开一次村民小组长会,每季开一次村民代表会,每半年开一次村民全体会,并且40多年坚持村干部轮流坐班不间断,随时听取群众对村里的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畅通干群互动渠道,村班子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集中为系统意见,使各项决策有了广泛群众基础。

    例如,在2016年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中,北苏闸村两委班子不搞面子工程,不实行一刀切,而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将涉及的11项改造提升工程严格按照“五议两审三公开”流程进行,接受群众咨询和监督。

    群众基础有了,工作开展就顺了。远在北京工作的苏保国,听到家乡提升改造的消息后,专程回老家拆除了自家危房,并无偿把房基贡献出来,改造成群众休闲娱乐的绿地。

    从北苏闸村的做法中可以看出,只要把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搭建多方参与治理的平台和渠道,就能团结村民们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同谱写更加和谐美好的小康生活。

    文/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 河北省邢台市首个“警务+N”社区警务室揭牌

    相关新闻